媒體人論俱樂部造血功能促成管理與運營分離的實質落實

来源: 東方體育日報

2025-01-13 14:20

在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中,媒體人葛愛平對中國職業聯賽的現狀以及“管辦分離”的概念進行了深入剖析。他指出,中國的職業聯賽與過去由投資人贊助的模式並無本質上的區別,俱樂部的命運往往依賴於資金鏈的穩定性。一旦投資者撤資或贊助商退出,俱樂部便如同無根之木,隨時可能轟然倒塌。這樣的悲劇在中超這二十年中多次上演,令人深思:究竟為何如此難以破解這一困局?

宋凱提到,中超未來將實現自我組織的目標,足協不再插手。但是,這樣的豪言壯語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:中超的管理部門將如何有效組織和運營?如何避免再次陷入俱樂部生存困難的泥潭?在“放手”之前,這些問題亟需得到解決。

若不能從制度層面根本性地解決問題,單純的“管辦分離”不過是新瓶裝舊酒。葛愛平強調,俱樂部要想擁有生存的空間,亟需開辟多元的收入來源。然而,當前的俱樂部並沒有可觀的財源,門票收入微薄,周邊產品的銷售亦難以覆蓋龐大的運營開支,僅能勉強支付場租與安保費用。

因此,俱樂部與足協之間需要進行深入的溝通和協商,必需召開像“三國四方”這樣的重要會議。作為擁有調解權的足協,應當打開財源的大門,讓俱樂部能夠共同分享,尤其是聯賽廣告等本應屬於俱樂部的收益。

唯有增強俱樂部的生存能力,中國職業聯賽才有可能實現健康發展。正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河,基礎穩固才能成就輝煌。倘若“管辦分離”僅停留在口號層面,俱樂部仍然處於生存困境,時常面臨球員欠薪的問題,聯賽又怎能有突破與進步?國家隊的發展又將何從談起?經過這些年的反復經驗,我們不難發現,擺在面前的挑戰依然嚴峻。

因此,解決中國職業聯賽的問題,絕非一聲口號“管辦分離”就能如夢初醒。賦予俱樂部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,才是根本之策。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,管辦分離才能真正落到實處,才能期待到2025年的職業聯賽展現出不一樣的面貌。